淮海战役,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人类历史上的一次超级大战。大战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毛主席亲自精心谋划的。
值得一说的是,在歼灭黄百韬后,毛主席兵锋所指的是并不是援军——黄维和他的十二兵团,而是另两个人——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起初,毛泽东对于这一超级大战的构想是:淮海战役第一仗用10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10个师、李弥一至二个师、冯治安4个师(含可能起义部队在内)、刘汝明6个师(含起义部队在内),共21个至22师,即先打黄百韬,再打李弥、冯治安。为此,毛主席预测: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则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若蒋介石不继续将部队南撤,则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则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兵团。
但是,随着对黄百韬作战的战况发展,毛泽东发现,华野能于10天左右歼灭黄百韬兵团,但是东进支援的黄维兵团很难于10天内赶到徐州。于是,毛泽东决定歼灭黄兵团后续歼邱、李兵团,并夺取徐州。为此,11月11日,他下令淮海前线总前委按此设想迅速部署:“隔断黄维与邱清泉、李弥兵团之联系,完成对徐作战之战略展开”。
展开剩余80%13日,毛泽东又指示华野在攻歼黄百韬兵团时,诱使邱、李继续向东深入,断其与徐州联系并东西包围,“使其跑不掉,然后徐图歼灭之”;并指示“中原各纵及华野三、广两纵,须准备独立担负打黄维”。
为了解决邱、李两个兵团,14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表示准备抽调几个纵队交由粟裕指挥,参加攻歼邱、李兵团的作战。
很快,黄维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对黄维兵团提出三个对应方案,并向中央军委作了报告。报告说:黄维集阜、太后有三种可能。
一是暂停观变,然后决定行动;
二是出亳州、涡阳向永城,或出涡阳、蒙城向宿县;
三是东开蚌埠掩护南京。
为此,我之方案是:如黄维出永城或宿县,中野则集中六个纵队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如果华野一时尚难歼灭黄百韬兵团主力,而中野又不能以三个纵队拉住邱、孙两兵团,则只能以中野五个纵队全部担任阻击黄维之任务,以待华野全部消灭黄兵团后,再定行动;如黄维暂在阜、太等第85军,我则监视之,如黄维移蚌埠,我则仅以一部扭敌,二纵、六纵主力移至蒙城地区待机。
在报告中,刘、陈、邓提出了“歼击黄维为上策”的设想,但同时又认为求歼黄维的前提条件是华野能在3天内歼灭黄百韬兵团并且能抽调三个纵队南下萧县、三堡地区接替陈谢三个纵队任务,使之参加歼击黄维的作战。
他们的建议与毛泽东的思想完全一致。
15日6时,毛泽东复电指出:“我们和你们在基本方针上是一致的,需待黄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他还指出:根据谭震林、王建安14日10时关于阻击邱、李东进和歼击黄百韬兵团的战况报告,原定“诱邱李东进,断其后路之计划,恐不一定能实现”。
毛泽东的这个预测很快就变成了事实。
在黄百韬固守待援时,华野主攻强攻碾庄圩进展不快,伤亡不小,解决战斗尚需时日。而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害怕自己的后路被隔断,攻击时采用密集部署,稳步前进,始终保持与徐州的联系。这使得华野韦、吉集团多次攻击楔入未果,未能完成割裂邱、李兵团与徐州间联系。于是,11月18日,粟裕、陈士榘、张震日致电中央军委及总前委,建议中原野战军在黄百韬兵团未全歼前,以一部兵力以攻势防御迫近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阻其北上,为华东野战军争取时间全歼黄百韬兵团。“尔后转移一部南下,配合中野歼灭刘、李、或黄维”。
这时,黄维兵团不顾中野的节节阻击,已进至蒙城东西地区。李延年兵团一部向宿县攻击,一部向蚌埠开进途中。刘汝明兵团则由蚌埠向宿县转进,担任宿蚌段的守备。这样,“南线将有黄维、刘汝明、李延年、王伯勋(第39军军长)、阙汉骞(第54军军长)等部共25个师,是一个大敌,必须妥筹对策。”于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中央军委报告:
“黄维兵团远道疲惫,脱离后方于运动中,只先来3个军7个师,其强师只有3个,中野能适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之。”
三人还认为: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刀锋似已略形钝挫”,相当疲劳,如不休整,接着又打战斗力较强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同时,中原野战军阻击黄维、李延年、刘汝明3个兵团的两路推进,困难较大。在北线歼击邱、李兵团不能速决,南线阻援又无把握的情况下,中野、华野都将陷入被动。11月19日,他们两次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
“我们认为徐海作战必须从三五个月着眼,必须分作三四个战役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休息、整补俘兵,才能保证必胜”。在目前情况特别是李延年、黄维北进的条件下,华东野战军“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即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当”,“似为上策”。
他们判断也是准确的。
11月23日,奉命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畏惧就歼,迟迟不进。黄维兵团则不顾兵惫粮缺,强渡浍河,孤军突进,在南坪集地区与中野接战。总前委认为“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即于23日12时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先歼黄维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和固镇地区敌之增援部队,并争取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各一部。
24日15时,毛泽东复示总前委:“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就这样,淮海战役原定歼灭黄百韬后打邱清泉和李弥的计划更改为先打黄维了。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记述了此事,讲述了毛主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决策。该书与《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起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购书请到正规书店。
发布于:北京市线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