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第一次被父母送到幼儿园,看着他们转身离开,你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长大后,和爱人短暂分别,那种不安和担忧又会悄悄涌上心头。从幼儿时哭喊着不让父母离开自己,再到成年后因爱人的暂时离别而陷入难过。
图片
这两幕看似发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拥有同一个原因——心理学家称之为“分离性焦虑”。这份被所爱之人抛弃或分离的深层恐惧它从童年到成年,将贯穿我们的一生。
图片
分离性焦虑,是儿童时期开始小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分离性焦虑非常明显。在幼儿园门口,有许多拽着妈妈衣角大哭大闹的孩子,他们的哭喊不是任性,而是对分离的本能恐惧。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通过这个陌生情境实验发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其分离焦虑的程度。
图片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虽然在母亲离开时会难过,但知道妈妈会回来,能在短暂不安后恢复平静;而焦虑型依恋的孩子,会在母亲离开后陷入强烈的不安,甚至在母亲返回时,仍表现出抗拒与愤怒,这都是对被抛弃深深恐惧的体现。孩子将父母视为依靠,如果这个依靠不在了,自然会开始恐慌害怕。
图片
成人时期的持续焦虑很多人一听“分离性焦虑”,以为只是三四岁孩子上幼儿园哭着不放手。但其实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这种焦虑并不会因为长大而消失,而是换了种方式藏在我们心里。等我们长大成人,分离性焦虑又会在亲密关系中显现。比如,成年人在感情中容易患得患失、过度依赖、害怕恋人离开。
图片
一旦面临分手的可能,就会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恐慌之中。在职场中不敢独立决策,总想得到上司的肯定。朋友不回消息就开始心慌、脑补各种可能性。甚至在社交中强行讨好、害怕不被喜欢。这些,都是成人型分离性焦的表现。一个人若在早年经历了不稳定的依恋关系,比如被忽视、情感支持不够、关系破裂等,成年后更容易对分离产生极度敏感,甚至发展成慢性恐惧。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而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分离性焦虑,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去爱的重要一课。
图片
这种恐惧,为什么会根深蒂固?这种恐惧一直存在,是因为和人类进化史相关。在原始社会,脱离群体意味着直面野兽、饥寒和疾病,被排斥就等于宣判死刑。而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这种生存本能依然操控我们的行为。为什么同事聚餐没叫你时会莫名失落?为什么社交软件上的未读消息会让人心慌?这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都是被抛弃恐惧在作祟。
图片
它不是怕一个人独处,而是害怕自己被放弃、被抛下,成为“没人要”的存在。这种恐惧不像身体的伤口,它不会自动愈合,而是随着我们长大变成各种心理模式。婴儿时期,孩子通过母亲的拥抱确认自己的存在;青少年拼命融入团体,用同款球鞋证明我属于这里;成年人则通过职场社交、婚姻关系寻找归属感。甚至到了老年,广场舞队伍的接纳、社区活动的参与,依然是对抗孤独的良药。
图片
从恐惧到成长分离性焦虑虽然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它。心理学家建议,首先要学会正视这种焦虑。不要试图压抑它,而是要承认它的存在。比如,当你感到不安时,可以停下来深呼吸,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分离性焦虑,我正在经历它。”
图片
其次,要学会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小时候,我们的安全感主要来自父母;长大后,我们的安全感也可以来自自己。当你觉得自己足够强大时,就不会那么害怕分离了爱与成长的力量分离性焦虑虽然是一种恐惧,但它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爱和珍惜。小时候,我们通过和父母的分离,学会了独立;长大后,我们通过和爱人的分离,学会了信任。每一次分离,其实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图片
它只是我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学会和它和平相处时,它就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我们也许依然会在感情中敏感,在友情里过度在意。但会越来越清楚,我害怕失去,是因为我很重视;我渴望被爱,是因为我值得被爱。那份恐惧不会走,但你可以学会走得更稳。心理学不是让我们变得无所畏惧,而是让我们带着恐惧,也能拥抱人生。-The End -作者-小咖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线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