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余家企业携4.8万余个岗位来东大揽才
“AI+”岗位热度不减,实战经验是核心指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 实习生黄佳琪杨久久
9月25日,东南大学2025年秋季“人才报国”大型线下招聘会火热启幕。560余家企业释放出4.8万余个岗位,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搭建起广阔的人才对接平台。
“AI+”岗位需求量持续走高,初创企业渴求“新鲜血液”
技术的发展为广大求职者开辟了多元化就业赛道,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记者在招聘现场发现,今年秋招需求量最大的依然是数字技术类岗位,如AI架构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
海信集团校园招聘人力资源部王舒宁介绍,此次新增岗位包括AI算法、智能制造类,同时也增设了营销岗位,为人文社科类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求职选择。“我们会为每位新入职的校招生匹配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作为导师。导师会从工作流程熟悉、专业技能提升、职场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王舒宁说,在薪资方面,实行“能力赋薪”,根据学生岗位的匹配程度以及综合能力进行评定。
无锡泉智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一体化关节研发与制造的企业,当天带来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电机控制算法工程师、机械结构工程师等岗位。“我们是2023年才成立的‘年轻企业’,团队的平均年龄20多岁,刚刚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融资,因为公司业务量增长,现在急需年轻人加入。”公司副总经理江微杰热情地向求职者分发招聘简章,“我们更看重毕业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战经验是核心指标,用人单位看重真本事
招聘会现场,“研究项目是否贴合产业需求”“实践经历是否丰富”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核心指标。“现在得提前进行针对性准备,把做过的项目细节讲透,要不然面试环节就被刷下来了。”东南大学集成电路专业硕士生胡俊杰特意整理了参与过的芯片设计项目报告,附在简历后面。
对此,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周昱阳也深有同感。“相比于本科生,企业对研究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匹配度的要求高得多,期望我们能完成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应用的完美闭环。”已经参加过几次面试的他告诉记者,面试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简历上的介绍直奔主题追问项目细节、技术落地情况,“研究项目有没有真正解决产业问题,成为大家绕不开的关键考题。”
选择标准更趋理性,“成长型”岗位受欢迎
企业在筛选人才的同时,毕业生也在谨慎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平台。面对海量岗位,他们的选择标准更趋理性,不单纯追求薪资待遇,而是在现场寻找能长期发展的就业机会。东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张晓手里拿着3份筛选后的企业宣传手册,每一份都标注了“核心业务是否匹配”“技术迭代速度”等关键信息,“回去之后好好对比比对,宁愿起薪低一些,也要选能积累核心技术经验的岗位。”
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生而言,企业完善的培养机制是重要的“加分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张昊宇在一家专业对口的企业展位前停留许久,反复确认营销岗位的轮岗机制。在他看来,能在品牌策划、市场调研等方面学习,还有资深导师带,“这样全方位提升能力的机会,比单纯给高薪更吸引我。”
“希望求职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从个人兴趣及国家需求中找到合理的结合点,更好地去提升自己的就业价值导向。”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曲栩建议。
线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